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1940年5月,朱德从前线回延安后,面临敌人要“困死、饿死八路军”的边区封锁和严重的经济困难,去了一趟城东南近百里外的荒山野岭。破茅屋前逃难过来的老汉告诉他说:“这儿叫南(烂)泥湾。” 因为土地太肥沃,野蒿居然长到一人多高。朱德带人经过土壤、水质、森林资源的勘察,向毛泽东汇报了开垦南泥湾以增产粮食并建议调三五九旅屯垦的打算。毛泽东连声称赞,并补充说,延安的中央机关、军委机关、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还可以动员逃难到边区的外地农民也进去,在那里开荒种地,安家落户。毛泽东回忆那时的情景说,我们曾经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图1:朱德(右三)贺龙(右四)在王震(右二)陪同下视察南泥湾1942
“我们要么就散伙,各自活命去,要么就靠一双手自己救自己。” 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王震的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他们风餐露宿,挖窑洞,吃野菜,喝苦水,第一年开荒万余亩,收粮千余石。1943年时,他们又养猪养羊,织布纺纱,烧炭熬盐,初步做到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粮食和经费完全自给。到1944年,开荒20多万亩,产粮近4万石,真正做到了“耕二余一”。“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这里不仅收获了粮食和物质产品,更是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富于创造的精神。有了收获的南泥湾,从南方长征走来的饥饿的红色革命才从低潮走向了胜利,并把屯垦精神的火种,撒遍辽阔的边疆大地。
图2:当前的南泥湾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九龙泉和红楼等革命遗址。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图3: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前景
2021年底,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新馆开始进入试运营阶段,游客们前往参观,感受红色历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新馆进一步丰富了图片资料和实物陈列,并展出一批新创作的反映当年大生产运动的主题雕塑、巨幅油画和场景作品。
在此项目中,斯科德智能负责了能源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软硬件产品和深化设计、项目施工、系统调试、以及运维支持等服务。
图4:南泥湾精神的雕塑
我们缅怀前人艰苦奋斗、富于创造的精神,并应持续发扬于致力客户满意、不断创新超越的工作中。